回眸“十三五” 开启新征程|大红鹰dhy2288“十三五”发展纪实
时间的刻度,标注历史坐标,昭示前进方向。建校72年来,我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经济欠发达地区闯出一条非中心城市办一流大学的特色之路。“十三五”时期,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向党和国家、广大师生员工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开启了学校建设的新征程。
回眸是为了更好地出发。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校党委宣传部特在校内全媒体平台组织推出“回眸十三五,开启新征程”主题宣传报道活动,讲述全校上下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奋斗故事,擘画“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蓝图,激发广大师生员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接续奋斗,锐意进取,用实干担当谱写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崭新篇章!
立德树人,争创一流,十三五成果斐然
凝心聚力,奋进追梦,新征程任重道远
——大红鹰dhy2288“十三五”发展纪实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这是奋进的五年,是披荆斩棘的五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五年。“十三五”时期,大红鹰dhy2288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持续营造“凝心聚力”的发展氛围,努力奔跑在“奋进追梦”的征程上,全力推进了学院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夯实党建,旗帜引领,唱响爱国荣校主旋律
大红鹰dhy2288党委守初心、担使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政治功能和引领作用。建立政治理论学习共同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高质量完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任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开展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等特色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师生红歌擂台赛,唱响爱国荣校主旋律。设立“红色讲堂”,教育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成立“太阳石精神”宣讲团,引导广大师生传承学校精神文脉。涌现了“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邢经纬、“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党员”张谦、顾凯琳,有5名学生在抗疫志愿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火线入党”。采矿教工党支部获评2019年度辽宁省优秀党组织,学院获评2018-2020年度校先进集体,获评2019-2020年度校统战工作先进集体。
引育结合,创优争先,大力提质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结合工作实际需求,坚持引育结合,全力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团队建设成效显著。采矿工程教师团队获批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煤矿动力灾害防控理论与技术”科研团队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地质动力区划与矿井动力灾害防治创新团队”获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获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行业优秀创新团队;锚固力学与巷道围岩控制团队获批辽宁省教育厅高水平创新团队国(境)外培养项目。
人才引进量质并进。5年来,学院全职引进人才21名,包括6名教授、4名副教授和11名讲师。聘请金智新、Syd S.Peng、宁宇、马念杰、齐庆新、Ting Ren、Jan Nemcik等国内外著名专家为兼职教授。人才引进为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效果明显。1名教师获评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2名教师受聘辽宁特聘教授,3名教师获评煤炭青年科技奖,3名教师获评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1名教师获评辽宁青年科技奖、辽宁青年五四奖章,1名教师获评全国矿业石油安全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3名教师入选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3名教师入选“兴辽英才计划”,8名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7名教师获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访问学者项目。
教师在学术组织和行业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韩军教授获聘“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第六届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联盟智慧矿山工业互联网5G+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马志军教授获聘“辽宁省教学指导委员会矿业类”副主任委员;宋卫华教授获聘“辽宁省教学指导委员会矿业类”委员;张军教授获聘中国煤炭工业学会选煤专家委员;赵利安副教授获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运输专业委员会第二届浆体运输与管道输送学术委员会”委员。另有10余名教师获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 Technology 》《煤炭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等学术期刊编委、科学编辑、青年编委、青年专家等职务。
勇于创新,砥砺奋进,高质量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五年来,学院全体教职工凝心聚力,科研产出量质并重,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实现一流学科建设高质量快速发展。
学科方向重特色,强优势。学科在矿井动力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露天开采与边坡稳定性控制等方面优势特色显著,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针对煤矿开采中的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矿井动力灾害,开创了地质动力区划研究的全新体系。针对我国露天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问题,提出了露天矿边坡形态、开采境界与开采程序协同优化理念,创立了深部横采内排追踪压帮开采技术体系。
学科考核评估成绩一路向好。矿业工程学科在2017年度、2018年度辽宁省一流学科绩效考核中获评为良好,在2019年度绩效考核中获评为优秀,在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特色学科类别中取得组内第一。完成矿业工程辽宁省一流学科3项重大标志性成果和4项重大标志性冲击成果。
基金项目获批数量不断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其中面上项目1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获批省教育厅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学术成果产出量质并举。获批发明专利53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11部。
科技成果获奖硕果累累。5年来共计荣获省部级科研项目奖励30余项,其中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三大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优教重育,立德树人,强化人才培养内涵建设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教学资源,强化教学内涵建设,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用“太阳石精神”为人才培养育德铸魂,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专业建设成效明显。采矿工程专业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和辽宁省高校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获批辽宁省一流专业并申报“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采矿工程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课程建设不断有新进展。课程思政改革不断深入,所有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质量全面提升,《采煤方法》《煤矿综采工艺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系统》《选煤厂工艺设计与管理》获批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岩土锚固与支挡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获批辽宁省线下一流课程。出版教材7部,其中1部教材获评辽宁省优秀教材。
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获批了辽宁省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共建深部冲击地压灾害山东省工程实验室。采矿工程实验室被辽宁省列入首批全省开放共享实验室。煤矿综采工作面回采工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获批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并申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选煤工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申报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院实验室每年为校内其他学科提供检测服务数超过800个/次。
建立2个海外交流实践基地,坚持本科生海外实习实践项目。5年来,学院选派31名本科生到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开展海外实习实践,实现了本科专业海外实习的全覆盖。
发挥典范引领作用,立德树人效果凸显。
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评2018年度辽宁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获评2019年度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学生抗疫纪实短片《同心战疫,青春聚力》获评2020年教育部主题教育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奖。
学院获评2018年度校宿舍管理先进单位,获评2019年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学院团委荣获2016年度“阜新市五四红旗团委”、2017年度辽宁省先进团委、2019年度校五四红旗团委、2020年度校先进团委,学生党支部获评阜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涌现出了“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学生邢经纬,“全国煤炭行业优秀共青团员”“辽宁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辽宁好人”获得者学生代连朋。学生张谦、顾琳凯获评“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党员”;学生吴贤名被授予“阜新好人·最美人物”荣誉称号;熊辉、贾策、洪任申、徐令金等4名学生荣获校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贾策获评校“十佳科技学术标兵”“校十佳团支书”;徐令金、侯唐业获评校“十佳班长”。
学生生在各级各类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荣获国家级竞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8项;省部级竞赛一等奖12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82项。
产教融合,面向国际,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学院瞄准矿业工程领域矿井动力灾害防治、露天矿开采工艺与边坡控制等方面,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法规标准,举办学术会议,全面服务煤炭行业和“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
瞄准行业科技前沿,破解关键共性难题。建立了地质动力环境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和矿井动力灾害多因素模式识概率预测方法,在矿井动力灾害预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出了露天矿边坡形态、开采境界与开采程序协同优化理念,创立了露天煤矿深部横采内排追踪压帮开采技术体系。牵头组建煤矿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发起国际智慧矿山创新论坛,引领煤炭工业智能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学科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能源、晋能控股、中煤能源等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的 40 余个矿区,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助力辽宁振兴发展。学院牵头成立辽宁省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洁净利用产业校企联盟,联合成员单位共同承担抚顺西露天矿和阜新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项目、矿井开采强度评估、生产能力核定、矿井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煤炭伴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为辽宁省煤炭资源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制定冲击地压政策法规标准,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学院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发挥特色优势,主持和参加了多项法规、标准制定工作。作为执笔人单位全面参加了《煤矿安全规程》冲击地压部分的修订,参加了《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专家解读》的制定。主持制定了煤层钻孔卸压防治方法(GB/T25217.10-2019)和煤层卸载爆破防治方(GB/T25217.11-2019)等国家标准2项,参加制定了煤层注水防治方法、开采保护层防治方法、顶板深孔爆破防治方法、采动应力监测方法、煤岩组合试件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等国家标准5项。
创办国际智慧矿山创新论坛,引领煤炭行业智能化高质量发展。学院于2017年发起了国际智慧矿山创新论坛,是国内外智慧矿山领域的首个学术会议。论坛已连续举办4届,被列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专业论坛。论坛按照绿色开发、节约集约和智能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的全面跃升,智慧矿山技术装备、生态矿山与资源节约和矿山绿色开采等关键技术的形成为研讨和交流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蔡美峰、王国法、邵安林、康红普,美国工程院院士Syd S.Peng等著名专家学者在会议中分别担任论坛主席或顾问。论坛的举办为广大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业提供了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推进煤炭开发的智能化水平,促进智慧矿山技术与装备推广应用。
走出国门深度融入能源国际合作,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开发。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扎实推进与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全力打造合作“立交桥”,为共建“一带一路”积极贡献智慧力量。与巴基斯坦信德安格鲁公司于2017年始先后签订了“塔尔煤田 II 区块露天煤矿首采区东帮边坡稳定性研究”等系列技术服务合同,创立的露天煤矿横采内排追踪压帮开采技术体系得到认可,实现了中国技术输出的国际化标准;承担了“巴基斯坦基础能源领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保证了学科露天开采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去”质量。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成立了“中俄地下资源绿色开发与洁净利用国际联合研究院”,实现了科研和人文的“多元化”交流。与乌兹别克斯坦铁路股份公司签署共建采矿工程学院协议,获批了“乌兹别克斯坦急需紧缺型矿业工程师计划”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为“乌煤”集团培养硕士生22名。
展望未来,奋进追梦,跃步新征程
回眸,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展望,是为了锚定前行的方向。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对照党中央和辽宁省提出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照“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学院统筹推进,科学谋划,已聘请校内外专家召开学科发展论证会问策“十四五”,提升学科建设内涵质量,全面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未来的征途中,矿业人将以奋进者的勇气、追求卓越的智慧,披荆斩棘,续写辉煌!